来源: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
浏览量:
宣布时间:2015-01-23
原子核,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一亿分之一,却蕴藏着惊人的能量。
一克铀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7吨煤完全燃烧爆发的能量。
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集会,提出了中国建立和生长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从那天开始,中国核工业扬帆起航。
一甲子代表一个轮回。中国核工业沧桑巨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国防科技工颐魅战略力量的核工业,该怎样不负坚守一甲子的艰辛?又该如何将庆幸与梦想,沉淀为砥砺的锐气,化作建设核强国的动力?
让我们一起重温中国核工业60年波涛壮阔的历史——
两弹一艇 铸就共和国核盾牌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乐成;
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试验乐成;
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
被西方封闭的新中国,接连研制乐成两弹一艇——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让核大国惊叹:
中国绝非一推就倒的“泥足巨人”。她拥有自己的“核脊梁”,威慑讹诈对她不管用!
灼烁前景滥觞于艰辛的探索。
青海金银滩草原,谜一样的地方。
在这里,王洛宾写下著名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然而从1958年5月起,它的名字从中国地图上神秘消失了,因为被选定为建造核武器研制基地。
这里,海拔3千多米,寒风蚀骨,飞沙走石。一年中有8个月要穿棉衣。
这里,树少少,只有稀稀拉拉的骆驼草。一天一盆水,喝水洗脸全靠它。
这里,历史在回响——
“前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扬言没有援助,中国20年也休想造出原子弹。我们一定要造出自己的‘争气弹’。”原二机部部长刘杰说。
“我愿以身许国!”核物理巨匠王淦昌说。今后他的名字在国际物理学界消失了。
核武器事业背后不但有智慧、汗水,另有牺牲。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有重要发明返京汇报。凌晨,飞机在离地面400多米上空突然失去平衡,一头扎进玉米地里,火焰冲天。遗体被发明时,他和警卫员牟方东抱在一起。装有核武器资料的公牍包平安地夹在他们中间。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中国就不可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职位。”邓小平曾说。
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吴自良、陈能宽、周光召、钱三强、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按姓氏排序)……中国核事业涤讪者的名字和功勋,永远铭记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两弹一艇,一部改变新中国命运的交响乐,是数十万人用生命合奏出来的。
历史不会忘记,在面朝黄河的山谷中,兰州铀浓缩厂准备处主任王介福,领导建设者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生产出及格的高浓缩铀。
历史不会忘记,在湖南郴州,2500多名职工打下中国第一个铀矿井;在茫茫沙漠,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核工业联合企业;在阴山荒原,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核燃料元件厂……
历史不会忘记: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乐成,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2年零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西方科学家评论: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不可思议。
历史不会忘记:彭士禄率领团队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没有用外国的一颗螺丝钉!
缄默如金的沙漠作证:就是在这荒原上,核工业人安下心扎下根,以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和感天动地的革命激情进行第一次创业,实现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两弹一艇强军梦。
第一代核工业人留给世人最深的启示是:自力重生。
铸剑为犁 生长核电造福社会
中国核工业从降生之日起就以维护宁静为目的,时刻盼望铸剑为犁。
从“以军为主”转向“军民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核工业顺应历史潮流,在强军的同时,重点为国民经济建设效劳。核能宁静利用成为新主题。
杭州湾,潮涨潮落。面朝杭州湾的一座山岗,秦始皇东巡途中驻留于此,得名“秦山”。
中国核电梦,从这里开始。
从1974年起,核工业组建专门团队11年开展了380个科研试验项目,为首座核电站涤讪了宁静、科学的基础。
1983年6月,移山填海的机械轰鸣声响彻杭州湾海滨,秦山核电站从蓝图走向现实。
1991年12月,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并网乐成。
“秦山核电是中海内地核电零的突破,被誉为‘国之庆幸’。”原秦山核电公司总经理姚启明说。
斩关夺隘,一路向前。
1994年,引进外洋技术建成中海内地第二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两台单机容量98.4万千瓦机组先后投入商业运行。
1995年,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拉开帷幕,自行设计建造四台60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机组。2002年,陆续投入商业运行。
2008年,秦山核电站扩建工程方家山核电站动工,建造两台百万千瓦级的国产化压水堆机组。2014年,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2015年1月,2号机组并网发电。
“从30万千瓦到60万千瓦,再到百万千瓦,中国核电自主建设能力实现‘三级跳’。”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说。
目前,中海内地运行核电机组22台,总装机容量2010万千瓦,核电约占我国发电量的2.2%。在建机组26台,占世界在建规模的四成。
核燃料循环体系是核工业的“大动脉”。我国坚持核燃料“闭式循环”技术路线,成为世界上为数未几的具备完整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国家之一。
核技术是现代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批核工业要害技术取得突破:铀矿勘查形成2800千米深“攻深找盲”能力,国产离心机技术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品牌燃料组件实现入堆考验。
“我国已建立起包括铀矿地质勘探、铀矿采冶、铀纯化、铀浓缩、元件制造、核电、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理等环节的完整核工业体系。核工业已经成为军民结合工业的标杆。”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许达哲说。
奔腾不息的波涛铭记: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核工业保军转民、寓军于民,进行第二次创业,实现了核电零的突破和步步跨越的核能梦。
第二代核工业人留个世人最深的启示是:自主立异。
展望未来 宁静为基核铸强国梦
宁静是核工业的生命线,中国核工业生长始终坚持宁静第一的原则。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海牙宁静峰会上全面论述了生长与宁静并重、权利与义务并重、自主与协作并重、治标与治本并重的核宁静观。
事实上,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我国接纳了一系列举措,连续提升核宁静及核应急水平,新建核电项目凭据全球最高宁静标准推进。2013年,修订版《国家核应急预案》宣布,国家核应急响应能力不绝增强。
在核电站,能看到一种顶状半球形的建筑物,叫作宁静壳。“它能够蒙受地动、飓风、飞机冒犯等种种攻击,并确保放射性物质无法溢出。核电站按划定,辐射要小于0.5个毫西弗每年。由于我们接纳了多种步伐,实际排放量是几个微西伏每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说。
生长与宁静并重,宁静是基础,质量是灵魂。
在包管宁静和质量的前提下,核工业在建设“美丽中国”征程上大有可为。
我国允许显著降低碳排放,连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优化能源结构生长战略。
2014年8月,国务院常务集会提出大力生长清洁能源,抓紧开工建设一批沿海核电项目。
2020年,我国在运核电机组将抵达5800万千瓦。
与此同时,中国核工颐魅正加速实施“走出去”战略。
国务院明确了关于“核电要害技术装备走出国门”的战略计划,核装备和技术出口已成为我国对外交往棋局中一枚重要的棋子。
“走出去”,中国核电准备好了么?
凝聚着核工业人智慧与心血的“华龙一号”,是走出国门的中国品牌。
“‘华龙一号’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的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它标记着我国拥有核电自主立异的能力,为自主知识品牌的机组走出国门提供了有力支撑。海内国际两个市场前景辽阔。”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孙勤说。
“‘华龙一号’充分吸收了日本福岛核事故的教训,从构筑核电纵深防御体系上下功夫。针对超设计基准事故或严重事故的情况,接纳了完善预防缓和解的步伐。”“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说。
我国遵循核能生长纪律,确立了“热中子堆电站-快中子堆电站-聚变堆电站”核能生长“三步走”战略。近来,我国快堆技术也取得实质性突破。首座钠冷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2014年年底乐成实现满功率运行72小时,首次抵达100%满功率运行。
“试验快堆被视为国际第四代核电技术的主力堆型,中国必须追遇上这一技术生长的潮流。”中国工程院院士徐銤说。
2015年,我国将加速完成“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CAP1400等海内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增进自主核电技术的外洋推广;增强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等的相助,进一步提升话语权。
梦想的力量,让人披荆斩棘。
回望60年,中国核工业人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勇于继续、勇于探索、勇于贡献、勇于立异,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工业生长门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世界上少数国家才具备的能力。
梦想的力量,催人勇猛前行。
展望未来,中国核工业人将继续和弘扬老一辈敢为人先、以身许国凝聚成的“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绩一切”的核工业精神,以宁静为基石、以质量为灵魂,将核事业做大做强,争创国际一流。
(本文章摘自1月15日《灼烁日报》 作者:余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