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环球官网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承载民族工业希望 彰显中国动力风范
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企业,展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实力与风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再起的中国梦孝敬力量

人民日报外洋版:国企“出海”不可只带回订单

来源: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

浏览量:

宣布时间:2016-11-07

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之中,赴外洋拓展业务的中国企业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在这一历程中,工业基础好、生产能力强、优质产品多的宽大国有企业无疑是“扬帆出海”的主力军 。对此,剖析人士指出,外洋市场不但可以为国有企业提供大宗商机,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国有企业提供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情况 。因此,宽大国有企业要紧紧抓住“出海”契机,不但带回订单,还要在国际竞争中不绝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带回更强的竞争力,最终实现“以开放促革新”的生动局面 。


与外洋联系更紧密

最近,不少海内外人士都在热议中国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体现 。细心的人不难发明:在中国经济整体稳中有进的同时,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越发紧密 。

数据显示,1—9月份,在对外投资方面,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342.2亿美元,同比增长53.7%;在承包工程方面,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条约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较上年同期增加33个;在外洋并购方面,中国企业实施的外洋并购项目涉及67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个行业大类,金额凌驾2015年全年……

这种配景下,不少国有企业都将外洋业务视为新业务增长点或转型升级的重要偏向 。例如,面对海内经济结构调解带来的一系列压力,中国建设银行就加速了外洋结构 。截止8月底,该行已在境外设立140余家机构,其外洋商业银行客户数突破36万户,资产总额达1.34万亿元,较2014年末增长41%,在有力支持近其他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亦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增长空间 。

事实上,外洋市场的巨大需求在为宽大国有企业创立平稳革新情况上的作用不言而喻 。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在剖析由中国中铁等国企承建的非洲“亚吉铁路”这一案例时指出,铁路建设可以发动海内建筑工业、铁路质料工业、钢铁工业以及相关设备的采购 。尤其是大宗设备从海内采购,可以发动电信工业、通讯工业、质料工业、电压装置以及配套的辅助设施等许多工业领域 。

接轨国际加入竞争

“出海”收获丰富订单,革新不可停滞不前 。专家指出,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宽大国企而言,仅仅带回“订单”显然是不敷的 。相比之下,如何借加入国际竞争不绝进行自我调解、自我提高,最终与国际接轨并形成强大竞争力,更值得国企治理者们认真思考 。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生长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富足的外洋订单对国有企业化解优质过剩产能,平稳度过革新期,最终实现做强做优做大确实有很直接的资助,但更要看到国际市场充分竞争的情况对国企制度建设的参考价值 。

“中国国有企业要想提高竞争力,就必须从经营治理的体制机制方面进行革新 。然而,这方面我们确实保存许多的问题 。拿激励机制来说,许多国企的经营团队作出一项决策时往往正向、负向激励都不敷,做出结果的人无法获得足够奖励,犯过失的人得不到相应的处分,这就有碍于企业决策科学性的提升 。”高明华说,欧美等兴旺经济体市场机制十分成熟,这不但可以为国有企业提供充分的市场竞争情况和纷歧样的游戏规则,还能为企业提供不少有益经验 。这些,都有助于国企挣脱对海内既有优势的依赖,切实培育自身竞争力 。

可喜的是,“以开放促革新”已经为许多国企所重视 。例如,主营火电、核电、维护检修、市政等工程建设效劳的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火电公司,客户广泛海内20余个省自治区市,并远涉印尼、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的电力工程 。如今,“出海”的经历使该企业进一步意识到:要延揽具有国际视野和外洋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完善外洋事情相应的制度,增进员工在外洋情况中学习事情和锤炼,加速员工思维意识、知识技术与国际接轨 。

增强监管相助共赢

除了承接外洋订单,外洋并购和直接对外投资也是国有企业“出海”的重要形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何提高并购的有效性和回报率,避免国有资产在并购中流失,亦成为国企革新的重要命题 。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董事长徐念沙指出,我国外洋投资起步较晚,企业不熟悉国际市场、缺乏外洋投资经验,保存着会计、律师、咨询等中介机构生长水平低、危害评估能力弱等问题 。与此同时,外洋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庞大多变,语言文化、商业规则、执法体系、行业标准等与海内截然差别,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和治理水平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 。

“国企的决策往往涉及国有资产损益,因别的洋并购不可成为真空地带 。什么样的并购划算?什么样的买卖不划算?这些问题不可主观臆断,而是有赖于建立一个越发果真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最终使其在外洋的相关交易程序、交易行为和卖力人决策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高明华强调,国企在“出海”的历程中,一方面要提高适应外洋市场的能力,建立“共赢”的相助模式;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对外洋企业果真透明治理模式的借鉴 。

剖析人士普遍认为,对国有企业而言,尽管走向外洋投资兴业碰面临不少挑战,但这也恰恰为自身找缺乏、补短板、促革新、谋转型提供了难得的练兵场和大舞台 。未来,宽大国有企业还需进一步利用好“出海”的机缘,在带回订单的同时,收获更多的先进治理经验与革新结果 。

本文摘自:《人民日报外洋版》

TOP
网站地图